昨晚拿起新买的绩效管理的书籍,看完第一章,说实在的第一感觉觉得并不是一本很好的干货实用书,书的架构也不是我喜欢的那种;但是第一章里面有一个鲜明的观点,我倒是十分认同:做企业要衡量人效标准,一定规模的企业,要学会如何将企业做小,在机制上做小的企业,才能真正在规模上做出大企业;早起上班,第一时间上的一篇91后创业小伙子写的一篇文章《那个开着宝马车来面试的女孩》恰巧文章的主题跟昨晚书中的管理理念如出一辙。
跟大家说说我待过的一家公司吧,小型的IT公司,名企,老板一人为大,公司的所谓高层领导(也是董事会领导)做的任何决定都需要汇报给公司的老板;这家公司是一家可以称的上“老牌”的小公司,创业16年之久的公司,在行业内公司也小有名气;但是公司一直没有做大,公司的产品、市场一直都是同一个领域,16年没有什么更新、没有什么扩大;说这些为的是说接下来的这件事情:
15年12月,老板突然提出一个方案,将全公司全员最低公司上调,上调到xx,其他层次员工不动,16年6月,又将全员工资浮动上调,调动了其中2个部门的员工工资,全部普调;两项薪酬变动以实施,公司里面明显的高压线气氛;这是企业管理中经常碰到的一个普遍现象,以上这些调薪决策并不是基于公司的业绩上升等涨薪因素;(调薪的幅度、范围高于同行业基准线很多)这家公司2年来,公司的销售额并没有多大增长;老板的一句要将我们的员工工资做到同行业最高、增强员工的幸福感,导致了以上的政策。
回到文章最初的标题,企业管理人员增加,员工薪酬上调,都是围绕公司业务发展需要而实行的管理决策;公司不应该出现20%的人干了80%的活;香港有家公司25人,创造的年收益一亿港元如此高的人效和管理模式,我相信如果我们身边很多企业用这种观念去管理员工、去规范企业的每个环节;公司应该有更好的企业前景。
薪酬是企业管理中很敏感的一个话题,是员工最关心的一个模块;管理者关心利润,但是实际管理中,很多管理者确只关系今年的销售额有没有增长?今年人力成本怎么消耗这么多?却并没有去关心员工的边际成本、去关心人效到底是多少;对部门经理,考核关系你今年完成了多少项目?拿到多少合同?确并没有关心,拿到这些合同,您今年多耗费了多少人?你部门的每个人是不是都拼劲全力做事情?很多企业员工8小时上班时间,真正工作的只有3-4小时的时间,其他的时间都是在耗着;如果一家公司能正在发挥一个员工的潜力,让员工8小时都能创造恨到的效益;那么公司相应的人力成本降低了,公司的消耗也减少、员工相对的涨薪幅度也会上升、积极性也会提高;如此会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; 企业管理中将公司利润、产值、成本等各个环节都按照“节约意思,效能最大化”去管理,相信公司会做的更好。
学会如何将企业做小?在机制上成为小企业,才能真正在规模上做出大企业;是接下来的日子我学习的目标。